工控芯片不一定要排除英特尔和高通的产品,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有其他更适合特定工控应用的选择,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 应用需求的差异:工控领域的需求与消费级电子产品有所不同。例如,某些工业嵌入式设备需要接入特定的工业网络,如 CAN 总线网络(用于汽车传感器)、Zigbee 网络(用于智能家居)、EtherCAT 网络(对同步性能要求高的伺服设备)等。而高通芯片主要关注对摄像头、蜂窝网络、语音功能、图像及视频处理等方面的支持,其设计未必能完全满足工控设备对特定工业网络的接入需求。
- 能耗要求:高通芯片动辄几百兆赫兹到几吉赫兹的主频,这意味着功耗较大。然而,一些工业级嵌入式设备,如燃气表、物联网中的电子标签等,对功耗有严格要求,需要低功耗运行以延长电池寿命或减少能源消耗,在这种情况下,高通芯片可能不太适用。
- 稳定性和抗干扰性:虽然工艺越先进通常意味着性能提升,但在稳定性和抗干扰性方面可能并非如此。高通芯片目前采用的工艺相对较新,例如第二代 10nm 工艺,而一些工业应用中较多使用的 90nm、45nm 等芯片可能具有更好的抗干扰能力。在工业环境中,可能存在更多的电磁干扰等因素,对芯片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要求较高。
- 工作电压不匹配:高通芯片的主频很高,内核工作电压通常较低,而某些工业应用场合必须使用 3V 或 5V 等特定的工作电压,例如某些汽车零部件模块要求 5V 电压,这可能导致高通芯片无法直接应用于这些设备。
- 成本因素:英特尔和高通的芯片在消费电子领域具有一定的市场地位和品牌价值,其价格可能相对较高。在一些对成本敏感的工控项目中,可能会选择性价比更合适的芯片解决方案。
- 供应链和可替代性考虑:在工控领域,为了确保产品的稳定供应和降低潜在风险,可能会避免过度依赖某一特定品牌的芯片。选择多种芯片供应商可以增加供应链的弹性,减少因单一供应商出现问题而导致的生产中断风险。此外,一些工控设备制造商也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在工控领域有更丰富经验和专门针对工业应用进行优化的芯片供应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英特尔和高通的芯片完全不被用于工控领域。在某些工控应用中,如果它们的芯片能够满足特定的技术要求、性能指标、功耗限制和工作环境等因素,并且在成本和供应链方面也具有可行性,那么仍然可能会被选用。
实际上,芯片的选择取决于具体的工控项目需求、技术规格、成本预算、可靠性要求以及与其他硬件和软件的兼容性等多个因素。不同的工控应用可能需要不同特点的芯片来实现最佳的性能和稳定性。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芯片制造商也可能会针对工控领域的需求推出更适合的产品。同时,一些其他的芯片制造商,如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恩智浦等,在工控芯片市场上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它们的产品可能在某些方面更符合工控应用的特定要求。
总之,芯片选择是一个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过程,而不仅仅取决于品牌。在工控领域,关键是要找到能够满足具体应用需求的可靠、稳定且具有成本效益的芯片解决方案。